改革宗文化神学浅议

“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

――选自《基督教圣约神学原理》――

 

王志勇

 

在英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词根cultuscultura,是由一个或多个敬拜、崇拜行为组成的。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连同其相应的社会架构,最终所反映的就是它所敬拜的神灵。加尔文主义对文化的界定可以用范泰尔的一句话来集中体现:“合乎圣经的理想或上帝的旨意就是世界的改变,世界的每个部分都要转变成一个敬拜基督的地方。”因此,加尔文神学就是基督教的全面展开,是一个全方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然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基督教作为一种运动也是一个文化更新的运动。

基督徒要积极地面对并完成上帝所托付的文化使命。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我们已经从撒但的黑暗国度迁移到上帝爱子的国度。我们要倚靠圣灵的大能大力,作耶稣基督文化的精兵。在教会历史上,人们一直对上帝所吩咐的文化使命持乐观的态度。被誉为正统信仰之父的亚他那修,曾经为真道多次被放逐。然而,在他的著作中,仍然因着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复活得胜而充满信心地宣告:“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黑暗就不会继续横行了。任何残留的黑暗都会被驱散。同样,现在,上帝之道已经显现,偶像崇拜的黑暗也不会再肆虐了,全世界每个地方都会被他的教导照亮。”[1]改革宗神学家华腓德深信:上帝给改革宗基督徒的呼召就是“按上帝的蓝图改革整个社会,使其逐渐转化进入上帝的国度,在其中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2]

新正统神学家尼布尔(H.Richard Niebuhr)在其所著的《基督与文化》一书中,曾经提出五种模式。一是反文化的基督(Christ against culture),在这种模式中,认为世界与文化是抵挡基督的,基督徒应当完全与之分别开来,或者隐居苦修,或者是组织只有基督徒的社群;二是属文化的基督(Christ of culture),在这种模式中,基督教成为国立宗教或主流宗教,基督教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之中,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三是超文化的基督(Christ above culture),认为文化既不完全,也不邪恶,在人性和文化中有积极的因素,所需要的只是基督教文化的净化和提升,托马斯·阿奎那所主张的就是这种模式;四是处于悖论中的基督与文化(Christ and culture in paradox),这种模式并不认为世界和人类文化从根本上是恶的,但是世界和文化也有败坏基督徒信仰的可能,世界的国度与上帝的国度始终处于争战状态,基督徒与文化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张力;五是转化文化的基督(Christ the transformer of ulture),这种模式积极地看待上帝所创造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受到了罪的污染,但仍然有被基督教转化的盼望。[3]这几种模式可以帮助人分析基督教与文化的关系,但是,不同的模式之间有交叉的地方,并没有清晰的界限。[4]

荷兰改革宗神学家斯丘德博士在反思“基督与文化”的时候指出,“对于告白基督教信仰的人而言,最糟糕的是一遇到文化问题的时候就卑躬屈膝,小心翼翼地瞧着隔壁不信主的文化哲学家的脸色:他们会不会好心地点头赞同呢?基督教思想家和神学家逐渐屈服于非基督教的文士哲人,越来越妨碍为基督教信仰作出一直的毫不含糊的辩护。”[5]在今日的中国,由于基督徒不注重文化上的栽培,甚至放弃文化阵地,结果使基督教成为愚昧的代名词。更有一部分不晓得基督教基本教义,不敬畏上帝,不追求圣洁,没有合乎圣经的教会生活的人,却以“文化基督徒”自居,到处散播把世俗哲学与新派神学混杂在一起的所谓的基督教文化,把其他的基督徒都打入“无文化基督徒”的行列。

在界定文化的概念的时候,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是,关键问题是:标准是什么。斯丘德指出:“惟独上帝的圣言――圣经――才是标准;基督徒不是标准,基督教也不是标准,惟独藉着启示向我们显明的说话的基督(the speaking Christ),他亲自向我们‘解释’何谓上帝,他是律法的赐予者、遵行者和解释者,他向我们讲说上帝的圣言,不受任何罪和无能所导致的局限的影响,他代表上帝被差派来到人世间。”[6]

圣经中所启示的三位一体、自有永有的上帝就是基督教文明的支点,而上帝所启示的自证内证、永恒无谬的圣经就是基督教文明的杠杆。

 

一.文化使命是基督徒的责任

上帝所赐给人的使命就是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文化使命是基督徒不可推卸的责任。上帝给人的第一个吩咐就是文化的使命:“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8)。亨利·弥特指出:“罪并没有使上帝赋予人的这一文化的使命成为多余。罪既没有使上帝的吩咐成为多余,也绝不会推翻上帝的目的。尽管因为罪的捆绑,我们今天无法完全持守上帝的律法,但我们仍然像当初的亚当一样,有责任如此行。上帝吩咐说:治理这地,开发这地,完成你的文化使命。今天这一吩咐仍然有效,正如当初上帝赐下这一吩咐时一样。”[7]

在基督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达芬奇、米开郎基罗这样杰出的艺术家,也曾经出现过布莱克斯通、格老修斯、孟德斯鸠这样的法学家,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巨匠,也出现过罗克菲勒、福特、卡奈基这样的超级商业巨贾。改革宗神学的特色就是强调把上帝的话语行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在世界上建立基督教文化。基督的得胜是全面的得胜,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要因着圣灵的更新,因着选民忠心地遵行上帝的话语而得以更新。“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21:5),“万物复兴的时候”(徒3:21),主耶稣基督就会亲自临到,那时,“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1:15)

 

1.光

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要发挥光的作用。我们必须靠着上帝的恩典,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温暖和方向。基督徒在世俗文化中,我们的作用不是谩骂这个世界,也不是诅咒各样的黑暗,而是要积极地发光。在当今盛行的基督教神学中,是以悲观主义为特色的时代论思想。假如基督徒发自内心地确信,他们在与人本教争战的过程中必然失败无疑,他们又怎能勇敢地争战呢?有谁肯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认真准备呢?正如当初耶和华向基甸所宣告的那样:“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士7:3)。那些不相信耶和华和他的军队必定得胜的人,不必参加这场文化的争战!

律法是文化的支柱。任何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终极来源就是一个文化的“神”。今日基督教在各个方面受到人本主义的酸雨的侵蚀,反对上帝的律法,藐视上帝的律法,失去了文化的支柱,在文化上只能成为弱智者,在社会上只能成为二等公民。上帝的律法就是上帝对选民的“训诲”,为万民所定的“公理”,就是引导世界的“万民之光”(赛51:4)。基督教要得到真正的复兴,就必须归回圣经中所启示的模式,在各个方面都以上帝的话语为唯一的至高的标准,抛弃今日那种以廉价恩典、抽象之爱为特征的中了人本教致命毒药的基督教。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3)“训诲必从我而出,我必坚定我的公理为万民之光。”(赛51:4)“兴起,发光!因为你的光已经来到,耶和华的荣耀发现照耀你。看哪,黑暗遮盖大地,幽暗遮盖万民,耶和华却要显现照耀你,他的荣耀要显在你身上。万国要来就你的光,君王要来就你发现的光辉。”(赛60:1-3)“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4-16)“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列国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将自己的荣耀归于那城。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原没有黑夜。”(启21:24-25)

 

2.盐

一点盐是可以调味的,所以基督徒被称为世上的盐(太5:13),在圣殿的献祭中,也是需要盐的(利2:13),但是,太多的盐则是上帝彻底审判的记号,这就是罗得的妻子变成盐柱的原因(创19:26)。如果把盐撒到城市中,城市就被摧毁,因为土地不再能够生长任何东西(士9:45),因此,盐也有审判与毁灭的作用。所以,盐也代表地狱的咒诅:使人完全失去能力。“因为必用火当盐腌各人,凡祭物必用盐腌。”(可9:49)。罪需要献祭,如果一个人不信靠耶稣的献祭,他自己就会成为祭物。叛逆之人最终就在上帝面前成为永远的燃烧的祭物。

上帝使用他的子民作盐。他们是世上的盐,使这个世界有味道,但上帝的子民对撒但和撒但的国度也发挥盐的作用。基督徒要腌撒但的城市,毁灭它,使撒但的城市变为无用。这就是福音之盐。福音对重生之人说就是美味,对未得救的人则是死亡。所以使徒保罗说:“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林后2:16)这就像我们饭菜中的盐一样:盐太少,则食之无味;盐太多,则无法下咽。

所以当重生之人认真地对待上帝治理的使命,并运用上帝的律法作为治理的工具时,他们就开始腌撒但的国度,这就是治理的另一方面。上帝的国度的兴盛就是撒但的国度的被腌。

 

3.酵

“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到全团都发起来。”(太13:33)首先,在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之前,我们必须明白,面酵并不是罪的象征。希伯来人在逾越节的时候不能吃有酵的饼,但有酵的饼是用于平安祭献上的(利7:13)。有酵的饼要作为初熟的果子献给上帝,初熟的果子就是家中最好的出产。“要从你们的住处取出细面伊法十分之二,加酵,拷成两个摇祭的饼,当作初熟之物献给耶和华。”(利23:17)酵是人必须奉献的最好的物,有酵的饼是最好吃的。要向上帝奉献加酵的饼。逾越节避免用面酵。而且,在逾越节吃无酵饼的时候,还要吃一种苦菜。(出12:8)这种无酵饼和苦菜象征以色列人在埃及度过的苦日子,是上帝把他们从埃及救拔出来的。无酵饼要快烤,否则时间一长就会有酵生成,这代表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历史的中断性,上帝要在一夜之间把他们从埃及救拔出来。所以,无酵饼象征的是上帝一夜之间的拯救,因为它并不是人向上帝奉献的最好的供物。上帝打断以色列人的日常事务,把他们从苦菜和无酵饼的苦日子中拯救出来。而且把他们拯救到流奶与蜜之地,在那里他们将过上富裕日子,有时间烤有酵的饼,从从容容地吃。这时,为了表达他们的感恩,他们要向上帝奉献有酵的饼。面酵是时间、连续和治理的象征。

但无酵饼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以色列人在逾越节的时候要吃无酵饼呢?为什么他们要吃无酵饼七日,而且头一日就要在家中把面酵除去呢?(出12:15)因为最早的逾越节是在埃及过的。在他们离开埃及之前,必须在他们中间除掉埃及的面酵。埃及的面酵象征埃及的文化,也就是埃及人的宗教。有酵饼代表在埃及过的好日子,代表以色列人在埃及得到的好处,这些好处常常诱惑他们返回埃及。所以上帝要求他们庆祝这一中断历史的事件,就是他们一夜之间脱离埃及的奴役的事。他们离开埃及的时候不带埃及人的面酵,就是不带埃及人的偶像,不带走埃及人的宗教习俗,宗教文化,而是在上帝的带领下重新开始一切。

当他们作为征服者进入迦南地的时候,上帝就让他们吃有酵饼,并把有酵饼作为供物在平安祭中奉献。这有酵饼是作为初熟的果子奉献的。因此,基督徒在参加圣餐时应当吃有酵饼。有酵饼是一个征服的标记。我们现在是主动出击,带着圣洁的面酵返回埃及,返回巴比伦。我们是世上的酵,不是败坏未发酵的面团,而是使面团发起来,把拯救的信息带给撒但的军队,把人们心中的偶像除掉。在创造的面团中,上帝的圣洁之酵要取代撒但的不洁之酵。所以,面酵不是罪和败坏的象征,而是成长和治理的象征。问题不在于是“无酵的国度”还是“有酵的国度”,问题是谁的酵。问题不在于治理还是不治理,问题在于是谁治理。面团(世界)就在这里,是上帝的酵把这面团发起来,还是撒旦的酵把这面团发起来?

上帝的国度就像这面酵。基督教就是面酵,它对周围的异教文化有面酵一般的影响。它会渗透到整个文化之中,使它发起来。这一面酵所生成的面包就是可口的面包。在古代,一直到19世纪,面包一直被认为是生命的支柱,是生命的标记,因为面包一直是人的主要营养来源。在《主祷文》中所说的“我们日用的饮食”(太6:11),在英文中就是“我们日用的面包”,我们祈求上帝赐给我们。上帝的国度就是生产人人都想要的高质量的面包的力量。这象征的意义非常清楚:基督教使人的生命成为喜乐。异教文化认为“人生是苦”,把生命视为负担,把摆脱生命视为修行的目标。基督教为人提供上好的面包,是人真正喜欢的,这是人假如有时间和金钱都想得到的。面酵要生成产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面酵是历史连续性的象征。人可以等待有酵饼,因为上帝赐给人充分的时间等待上帝的属灵的面酵发挥作用。他们可能并不理解面酵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不明白基督教如何渗透到整个的文化中,使文化中有了喜乐的成分,但他们能看到面团发起来,他们能看到上帝的国度在不断地展开,福音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他们可以看烤面包的炉灶,温度在上升,面包在发大。虽然面团在烘烤之前一再地被击打,就像世界击打上帝的国度一样;但面酵在做工,只要炉中的火不提前灭掉。如果面团还没有发起来,火势过大,面酵和面团都会烧焦,只能扔掉。但是,只要时间充分,面酵就会把全团都发起来,人就会得到所喜爱的面包。

这就是圣经中对上帝之国的描述!基督徒从眼前可得的文化资料入手,提炼加工,影响渗透,使之成为优美的东西。他们知道必定会成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就像面酵把一团面发起来一样。这也是上帝在面酵的比喻中明确地向我们所应许的: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完成个人性的和集体性的任务。他告诉我们上帝的国度会生产出好的面包,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击打,需要揉捏,人类文化的面团就会发起来。虽然需要时间,但结果是有保障的。[8]

改革宗神学一向反对福音派在文化上的主张,他们并没有在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各个领域中承认上帝的主权。他们低估艺术、科学、文学、政治、经济的价值和意义,把自己信耶稣,再去传福音当成了基督徒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把基督徒的敬虔情绪化,反知识,反律法。华腓德指出,这样的基督徒就丧失了“酵(影响力)”。[9]

 

二.堕落之后真假文化的对立

人犯罪之后,上帝对撒但宣判:“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创3:15)因此,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着神本文化与人本文化的对立。使徒保罗指出:“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干呢?”(林后6:14-15)此处所指的不仅是婚姻方面,而是指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都有着根本性的对立。

在人类历史上,以色列人所犯的严重错误之一就是不明白上帝所赐给的启示的宝贵性,不积极去发展上帝所赐给的创造的大能,在文化的各个方面去追求卓越,反倒羡慕异教文化,不仅随同外邦人一同邪淫,甚至把异教的偶像带进了上帝的圣殿。他们与异教文化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最终受到了上帝严峻的审判。

目前在基督教世界内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文化的问题,但是因为没有在纯正的教义上扎稳根基,并没有用圣经中所启示的文化概念来更新、取代头脑中积染已久的各种传统思想,就缺乏来自圣经的旗帜鲜明的原则和战斗精神,只是不痛不痒地与世人一起谈论文化的问题。比如有人曾说:“我们考察了当今中国大陆社会的三大思潮,即实践唯物主义,个人主义和科学主义之后,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缺乏信仰。我们需要正确无误的和终极意义的信仰的引导。”[10]然而,我们晓得并不是缺乏信仰,二是缺乏合乎圣经的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上帝创造人本来就是宗教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倾向,这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性的处境。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信仰,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信仰什么。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3:4-5)。“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11:4)。“他们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乃是不通达的”(林后10:12)。

 

三.耶稣基督是真文化的元首

基督就是真文化的元首。“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1:1)。“他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来1:3)。“所积蓄的一切智慧和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2:3)。虽然我们周围都是异教文化,但我们仍当“禁止声音不要哀哭,禁止眼目不要流泪”(耶31:16),因为“我的恩典够你用的”(林后12:9)。“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坚垒,他的粮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断绝”(赛33:16)。虽然上帝因着我们的过犯责罚我们,“要将你眼目所喜爱的都取去”“我除掉他们所倚靠、所欢喜的荣耀,并眼中所喜爱、心里所看重的儿女”(结24:16,25),我们仍然需要谦卑在上帝的面前,省察我们自己的罪,正如当初但以理被掳到巴比伦时所作的那样:“主啊,大而可畏的上帝!向爱主守主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我们的上帝啊,现在求你垂听仆人的祈祷恳求,为自己使脸光照你荒凉的圣所。我的上帝啊,求你侧耳而听,睁眼而看,眷顾我们荒凉之地和称为你名下的城。我们在你面前恳求,原不是因自己的义,乃是因你的大怜悯。求主垂听,求主赦免,求主应允而行,为你自己不要迟延。我的上帝啊,因这城和这民,都是称为你名下的。”(但9:4-19)今日教会在文化争战中所需要的祷告就是但以理式的祷告!

基督徒在文化的争战中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上帝的恩典,是在基督里白白赐给我们的。同时,面对喧嚣不止,精心包装的世俗文化,我们基督徒也不要恐惧战兢,像当初以色列的探子面对迦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自卑那样。而是要晓得:“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的;并且他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林前15:10)。“万有全是你们的……并且你们是属基督的,基督又是属上帝的。”(林前3:21-23)

1.  不存在所谓的“纯粹文化”,只有敬畏上帝的文化和抵挡上帝的文化,文化总是有一定的导向;

2.  不存在所谓的“抽象文化”,或者是以上帝的律法为标准,或者以人的恶俗为标准,文化总是有一定的标准;

3.  基督徒不是文化的“太监”,必须在敬虔的文化上“生养众多”,取代那些抵挡上帝真道的文化;一味追求偏离圣经的个人性的圣洁,回避上帝的文化使命就是犯罪;

4.  基督徒要正确地看待异教文化中普遍启示的成分,既不要盲目地崇拜,也不要盲目排斥或拒绝;

5.  基督是万有的主宰,也是文化的元首,上帝的旨意就是“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10);

6.  惟有跟随基督,我们的一切文化活动才有真正的价值;

7.  每个人都当明白上帝对自己的呼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完成上帝所赐予的文化使命。[11]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既然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西1:15-20)

四.基督徒的文化责任

文化使命是基督徒的呼召。我们承认中国文化有优秀的成分,因为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但在异教文化中,总是自身就存在着毁灭性的因素。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文化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极端的自高自大,他们以形形色色的“真龙天子”的身份君临天下,荼毒天下百姓,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们要在耶稣基督的根基上建造新文化。我们可以把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分解为基督徒四大文化责任:

 

1. 信仰圣经化

基督徒首先当将信仰完完全全扎根于圣经启示,当然,不仅是新约圣经,也包括旧约圣经;不仅要相信上帝恩惠的福音,也要相信上帝公义的律法;不仅要相信悔改信主的人一定得救,还要相信刚硬不信的人必定沉沦。

 

2. 思想神学化

基督徒当用圣经中所启示的教义架构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上帝造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功用就是思想。人与其他受造物相比,根本性的特征就是思想。其实,任何人都有思想,关键是是否合乎圣经。所以,在《罗马书》12章中,谈及基督徒成圣生活的时候,首要的责任就是“心意更新”。

人的思想就是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是人的世界观。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有的人的世界观是经过深思和整理的系统的世界观,有的人是在不知不觉的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基督徒必须以圣经为根基、框架,全方位地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并且通过文字和工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基督徒的世界观就是基督徒的神学观。我们对上帝有什么样的看法,就决定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同样,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反映我们对上帝的看法。

 

3. 情感国度化

基督徒当以上帝的国度为中心。耶稣基督所赐给我们的就是上帝的国度,使徒保罗所传讲的福音就是以上帝的国度为中心的福音,主耶稣基督明确地吩咐我们先求上帝的国,先求上帝的义。

我们的宝贝在哪里,我们的心就在哪里。如果我们确实以上帝的国度为念,我们的心思意念就会以上帝的国度为中心。

只有以上帝的国度为中心,我们才能抬起眼目,拓展心胸,不断地胜过眼前的困难。若是我们总是以眼前的所得为目标,那么我们就仍然是鼠目寸光之辈,不晓得上帝的国度的丰富和华美。

 

4. 生活基督化

基督徒在自己的生活中必须自觉地效法基督,攻克己身。如今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主耶稣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我们要过基督为我们所买赎的荣美的生命,在生活中发挥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角色。作为先知,我们要积极地发挥我们的理性,认识上帝,认识真理;作为祭司,我们要主动地洁净自己,分别为圣;作为君王,我们要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君王的角色,在具体生活中作为首的仆人。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凡上帝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着上帝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提前4:4-5)“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境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帖前5:8)


[1] 亚他那修:《论道成肉身》。

[2] Warfield:Short Writings,2:108.转引自Reformed Theology In America, p.67.

[3] H.Richard Niebuhr: Christ and Culture,London,1952.

[4] 注释:尼布尔本人是所谓的新正统主义的干将,用自由派的内容来偷换正统改革宗神学的概念。对于非正统神学思想,不妨运用普遍恩典和普遍启示的概念,有限地参考使用;最起码我们应当有所了解。

[5] Klaas Schilder:Christ and Culture,translated by G van Rongen and W. Helder, 1977.p.6

[6] Klaas Schilder:Christ and Culture,p.9.

[7] H.Henry Meeter: The Basic Ideas of Calvinism, Fifth Edition, Kregel Publications, Grand Rapids, Michigan,1967.p.85.本书是笔者在加尔文神学院所读到的第一本系统地介绍加尔文神学的书籍,作者为加尔文大学圣经和加尔文主义教授。本书不仅在一般的神学概念上介绍了加尔文主义神学,更是大量地介绍了加尔文主义在文化、政治、国际法和战争等方面的立场。希望此书将来能够翻译为中文,必然能够帮助很多人对基督教狭隘的看法。

[8] 参考雷默编著:《圣经神学十论》,第九论“神国论”。

[9] Warfield:Short Writings,2:109.转引自Reformed Theology In America, p.67.

[10] 谢文郁:《失魂与还魂-中国文化的困惑与出路》,温伟耀、陈荣毅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书”,加拿大福音证主协会,35页。

[11] 参考Klaas Schilder:Christ and Culture,p42-55.